不知道大家的身边有没有记忆力特别好的朋友。他们能记住比一般人多得多、也久远得多的各种事情和细节。当久未谋面的同学好友欢聚时难免回忆往事,绝大多数人只能想起事情的大致脉络走向和朦胧的感觉,而好记性的朋友却能把细节记得清清楚楚,像早已不用的专业知识、选修课老师的姓名、风靡过的经典短信等等,都能娓娓道来,让其他人常常不自禁地一拍大腿,惊呼”对啊,没错,就是这样,了不起,这么多年你还记得!”
这真是一种特别的能力,如果没有这样超群的记忆,能用作谈资的细节只会越来越少,可能花不了多久就聊完了,最后就只好说:”当年我们感情真好啊,都在酒里,来来来,干了干了。”
然而,大多数人,还是记性不那么好的人。大脑天生无法保存那么多细枝末节的信息,想象一下,如果想把七岁过生日时无比兴奋的感受一直记在心里,每天回味,一直到现在,那得付出多少精力啊。而且随着生命历程的变化,7岁那年的感受,一方面想必早已不重要了;另一方面,哪怕用笔、影像完完全全地记下当时的细节,现在的自己恐怕也不能体会同样的情绪了。成长无疑是单行道,对于美好情绪、体验、心境,我们只能尝试做一些重温旧梦的行为,却不可能像录音机一样有重播键。
看过一篇文章,里面写道:遗忘是大脑对自己的保护,能够钜细靡遗地记住很多细节的人,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快乐和有优势。他们可能为记忆中贮存着太多不重要的微末小事伤神,为想忘都忘不掉而烦恼。普通人的容易遗忘却反而是天然的减负机制,它让我们更关注在眼下和未来最为重要的事情。
说到这里,想起来前一阵子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。我用一张10元的纸钞,在售票机买了一张2元的地铁票,于是,机器吐给我8个硬币。我把这些硬币装在皮夹里就匆匆走了。第二天,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这8个硬币全花掉了,并且毫无铺张浪费的愧疚感——如果这8元是电子账户里的,我想自己一定不会踏进那个超市了。后来我思考了一下这个现象,我的结论是:这些零钱,给我带来了麻烦,而我摆脱麻烦的欲望超过了保有他们价值的欲望。麻烦是指:1、增加了重量,以致于带着钱包就有一种被加持了debuff的感觉,让人不爽;2、在传统的男士钱包中,一般没有零钱口袋的设计,只能随便找个夹层放置,而无论怎么放置,时间长了,它们都会挤压原来钱包的形状,造成形态改变或者使用寿命缩短。看,天生的趋利避害本能就会告诉我,赶紧把这些硬币都花掉吧,花掉它们就解放了。
同样,细枝末节的小事,不也就是像这些扰人的硬币吗?明智的做法,是常常整理,不常用的小文件不要占用我们高速但容量有限的内存(本身记忆),挪到速度虽然慢,但易于取用的移动硬盘(外部信息支持)上。
之前写过一篇文章(链接),里面为了实验目的,通过记忆技巧,成功地让自己记住了一些信息:比如厦门大学的创始人和建设日期、五岳的名字、各种经济学及社会学定律等。然而它们被使用的机会大吗?几乎为零。因此,我也该把它们清理掉了。
有没有发现,在现在的生活中,没有人会没事来考考你,看看你对某些问题的答案是不是能脱口而出了。关于知道得多就是好,我似乎只能想到两个例子,一是显得聪明一点(尤其在童年时期),二是在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方便一点(省得问人)。
当今时代,我们需要获取信息时,主流手段当然是在手机上搜索,甚至直接问语音助手,相关知识应有尽有。于是,能认得路的”活地图”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都比不过电子地图了,对吗?
由此看来,能记住很多很多的信息,就没有多少价值了。那么,把有限的脑力投入到记住低价值的知识上,真可以说是暴殄天物了。(闪卡这样的技巧还是用在临时性的考试准备上,或者培养必要能力上较为合适。)
其实,以上所说的内容毫不新鲜,大家可能听过这句话:”让大脑成为思考的工具,而不是记忆的工具”。我想,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,这一点就可称之为常识了。不信?以下是来自19世纪的证据。
跟他的学识一样,他的无知也很惊人。看样子,他对当代文学、哲学和政治的了解几乎等于零。有一次我引用了托马斯·卡莱尔的话,他竟然带着天真得无以复加的神情问我,这个人是谁,又干过些什么?不过,当我偶然发现他既不知道哥白尼的日心说,也不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的时候,心里的惊异才算是达到了顶点。眼下己经是十九世纪,竟然还有某个文明人不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,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,简直让我无法理解。
“你似乎吃惊不小啊。”看到我惊愕的表情,他笑着说道,”如今我已经知道了这个理论,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尽量把它忘掉。”
“把它忘掉!”
“你得明白,”他解释道,”在我看来,人的大脑最初就像间空无一物的阁楼,里面的摆设得靠你自个儿去选去放。傻瓜才会不加选择,捡到什么就放什么。这样一来,兴许对他有用的那些知识就会被挤得没有地方,往好里说也只能跟一大堆杂物混在一起,让他想用也用不上。反过来,在往大脑阁楼里放东西的时候,技艺精湛的匠人就会格外小心。他只选那些能帮自己干活的工具,别的什么也不要。与此同时,他拥有的工具多不胜数,全都摆放得整整齐齐。要是你以为那间小阁楼的墙壁是有弹性的想撑多大都可以,那可就错了。只管相信我好了,总有那么一天你每增加一点新的知识,就会把以前知道的某件事情忘掉。所以说,千万不能让那些没用的知识挤掉有用的知识,这事情再要紧不过了。”
言归正传,有没有发现,我们生活中总存在着一些事情,它们不至于让我们时时惦记,却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出现,让我们费心。比如工作中突然需要查询很久以前某个项目中的细节信息,生活中需要找几个月前的某份合约、商品收据、说明书等等。这种情况会让你头痛吗?你会觉得是一种挑战吗?
我个人的感觉是,对于电子文件,我们即使不好好设计、规划最精心合理的文档库结构、存储位置,也还有补救的机会——这就是搜索软件。它使得在糟糕情况下,我们可以把对文件管理的要求降低到”把文件名取得有意义,基本能反映实际情况”这个底线。这样,就算不记得某些文件放在哪个目录下了,借助计算机的搜索能力,还是多半能够找到我们要的文件的。
然而,对于生活中的实体物品,却没有这么方便了。我实在是很不愿意回忆那种心理体验,就是——以为某样东西铁定在某个位置(比如收据、发票通常都保管在某个抽屉),但实际上需要用时却发现竟然不在!有时事出紧急,不得不扩大范围搜索,短时间找到还算幸运,如果一时找不到,心理上只怕是要不断品尝丢失物品的沮丧和自我埋怨了。
出现这种现象,首先是因为在当今每个人拥有的物品数量极多的情况下,不太可能凭记忆力去记住所有物品的信息。其次,对某样物品应该会在某个地方的认知本身是可能存在偏差的。我们知道,大脑本身不是靠谱的记忆工具。上一次接触它是在什么时候?如果没放在这里,放在哪里了呢?这些内容隔的时间越长,记忆只会越模糊。最后,没有什么计算机可以像检索电子文件那样,帮助我们检索实实在在的物品。
其实,细细想一下,针对这几种原因,我们有对策吗?当然有了,在我看来,第一点不是问题,不需要改善——当然不能浪费大脑容量去记忆又多又杂的小事。第二点的解决方法是做备忘,将”什么时候把什么东西放到了哪”记录下来,这样后期便可以回顾参考,这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体现,记下来的东西总会可靠一些。对第三点的解决方案是建个电子文档,最少只需要维护好名称、位置、时间三列基本信息。有了这份索引,条目再多,也可以用搜索功能。第二点、第三点结合一下,就是用电子文档记录,大概像下面这样就可以。
然而有意思的是,我发现像我自己,这样一个极力鼓吹文档电子化、云同步、信息随时可查询可取用的人,也从来没有维护过这样的一份表格,用来管理资产物品。为什么?因为它不是最方便的。
据我的了解,收纳类的App是比之更好的解决方案。这种App能干什么事情?其实很简单,就是创建物品和收纳箱这两类电子档案。有一个区别就是,我们创建时除了写下名称、备注之外,可以很方便地用手机或者平板给物品拍一张照,所谓有图有真相,这样就能帮助我们利用视觉来查找。诚然,电子表格也是可以插入图片的,但这需要好几个生硬的步骤,麻烦得太多了。第二个区别,在我们要调整物体位置的时候,在App里面只需要点三四下手指,就能完成一次变更。而如果利用电子表格,编辑也显然要麻烦许多。
其实,写到这里,这种对比情况让我很熟悉,它和我之前写过的思维导图软件太像了。参见链接(XXXXXX),在写那篇文章的时候,我几乎产生了一模一样的思考。明明我用文本、表格记录下来的信息,包括层次结构同样完整,可是为什么思维导图软件就是有一种特殊魅力呢?其实,它恰恰也是利用了线条、画面的刺激视觉、引导视线的能力,并且具有容易变更节点关系的特性,真的是很有意思。
最后,感谢科技的进步,让我们在这个时代有了把记忆”外包”的选项,我们可以如此方便地使用几乎时时刻刻在线的工具箱、资料库来提供信息支持,从而更好地解放大脑,让它可以不用疲于记忆,而有更多的机会去干思考的本职工作。
对工具的使用是不断精进的过程,让我们一起加油,如果有好的建议,也请分享给我,和我交流。谢谢你宝贵的时间。